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活动及成果 > 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

    值五四运动102周年之际,《苏州日报》5月7日A02版发表《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作者是苏州革命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查燕华。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的青年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逐渐走上革命道路。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创始人之一的侯绍裘在五四运动中担任上海学联教育科书记、全国学联文牍等职。他在《松江评论》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把许多青年“震醒了”,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气象和勇往直前的行为,进而他提出“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对这一命题的求解,激励着广大青年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担。 


  前赴后继 投身革命洪流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又邻近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在新思想影响下,一批批进步青年迅速成长起来。五四运动中,东吴大学、省立一师、省立二中及桃坞、晏成、萃英、英华等学校的学生以集会、罢课、游行、演讲等开展声援活动。为声援学生,苏州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社会各阶级投入五四运动的洪流。其后,苏州青年纷纷办学、办报、结社,宣传革命思想。省立一师学生汪伯乐、刘铭久等创办工人义务学校,第二高级小学教师顾容川等创办工人夜校;省立一师学生华有文等创办“人社”,顾容川和东吴大学学生费青等创办苏州第一工人俱乐部;叶圣陶、柳亚子分别创办《妇女评论》《新黎里》。他们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共苏州地方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许多有志青年选择苏州这方革命热土实践他们的理想,有的甚至把苏州作为其革命生涯的第一站。1925年,五卅惨案次日,恽代英、侯绍裘派共产党员姜长林到苏州,传达中央指示,号召苏州人民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在苏州党团员的组织和发动下,苏州人民以募捐义演、示威游行、罢工罢市等形式掀起长达一个多月的声援五卅运动热潮。其中,乐益女中教师叶天底、苏州工专学生秦邦宪、博文中学教师许金元等青年党团员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中共党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底组织所在学校学生劝募、义演,筹款甚多,上海《申报》称赞“组织募捐,乐益女中成绩甚优”。
  苏州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进一步坚定了中共上海区委的决心,派侯绍裘负责组建苏州党组织。1925年9月初,侯绍裘、张闻天与叶天底,3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青年,创建了苏州最早发挥作用的党组织——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侯绍裘因工作重心在上海,未担任具体职务,叶天底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张闻天任宣传委员。那时,张闻天入党仅3个月,苏州成为其革命生涯的第一站。
  当时,聚集于独立支部的还有一批青年,许金元、王芝九、汪伯乐、徐镜平、张世瑜、沈霭春、葛炳元……在这些青年的共同努力下,苏州人民革命斗争揭开新篇章。这些青年在革命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被吸收入党,走上革命道路,有的成为独立支部书记,有的创建其他地方的党组织,有的组建了苏州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
  党在早期面临的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在反动势力残酷迫害下,很多年轻的独立支部成员不幸牺牲。1927年4月,侯绍裘在南京被捕后牺牲,年仅31岁。1928年2月,叶天底在狱中就义,年仅30岁。独立支部第二任书记许金元与侯绍裘一起被捕后牺牲,年仅21岁。第三任书记汪伯乐于1926年12月牺牲,年仅26岁。第四任书记顾容川于1931年狱中牺牲,年仅34岁。他们平均牺牲年龄不足29岁。


  用青春和生命 书写无悔答卷
  很多青年在险恶环境下,毅然决然选择革命道路,奔走呼号启发民智,深入群众开展动员,用青春、鲜血甚至生命,书写“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的答案。
  以张闻天、侯绍裘、叶天底为代表的青年,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名校。张闻天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侯绍裘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叶天底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们放弃自己的专业、职业、家庭,选择了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即使面对酷刑和死亡,也如叶天底豪迈地喊出“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路径,描绘了光明前景,深深吸引那些上下求索、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青年。当他们的志向与马克思主义相遇,从这一刻起,他们就牢固树立起不可移易的崇高信仰。这个信仰使他们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藐视一切敌人与困难的勇气,使他们扛得了病痛,经得住酷刑,抵得了诱惑。1926年初,叶天底身患重病,组织要求他回家养病,他却在病榻上工作,在家乡发展党组织,开展农运工作。被捕时,敌人从病榻上把叶天底带走。在狱中,叶天底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最后敌人只能用门板把他抬上刑场。1927年,侯绍裘被捕后,蒋介石派人以江苏省主席的职位对他诱降,被他严词拒绝。蒋介石恼怒他“不识时务”,命令刽子手将侯绍裘活活捅死,并把尸体割成数段,装入麻袋,抛入九龙桥下的秦淮河。和侯绍裘一起遇害的,还有独立支部第二任书记许金元和吴江妇女运动先驱张应春。
  百年来,对于“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这一命题的求解,始终叩问并激励着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谱写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的苏州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赓续红色基因的广大青年正凝聚起奋进力量,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作者系苏州革命博物馆查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