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24日,“江抗”夜袭浒墅关。《苏州日报》6月24日A02版发表《江南一夜听惊雷——记“江抗”夜袭浒墅关》,作者是苏州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蔡洵颖。
1939年6月24日,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火车站发生一场激战。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经周密侦察和部署,向盘踞在火车站内的日军发起突袭,重创敌军。这场战斗,如一声惊雷响彻江南大地,激励江南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
“江抗”东进,挥刀向敌雠
1939年,陈毅遵照周恩来同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商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派新四军六团担负向东作战的任务。陈毅要求六团战士冲破国民党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筹集经费给养,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相机创建根据地。
六团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东路地区的日军装备精良,防守严密;另一方面,六团战士多是闽东人,不善撑船划桨,在江南地区行动也存在语言障碍。即便如此,团长叶飞还是勇敢接下任务,并立下军令状:此次东进,新四军六团不单会发展壮大,还会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同年5月,新四军六团将士从茅山大本营出发,与苏南地区一支名为“江抗”的地方抗日武装会合,并借其名义,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此后,“江抗”与日军多次作战,取得一些胜利。为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向江南百姓昭示共产党坚定的抗日决心,叶飞决定,向日军运兵和转运后勤物资的枢纽——浒墅关火车站发动突袭。
化装侦察,知彼如知己
1939年6月20日,在“江抗”工作的进步女青年李关玉被喊到叶飞面前。叶飞问她:“你对浒墅关地区熟悉吗?”李关玉马上说:“我就是在那儿教书的。”叶飞高兴地点点头,郑重说:“部队要打浒墅关,现在要你和周达明参谋一起去侦察敌情,查明火车站及镇上的敌驻军情况,还要搞明白周围乡镇的地形和守敌情况。”李关玉点头领命:“保证完成任务!”
当天,李关玉就和周达明一起出发。他们化装成兄妹来到浒墅关。李关玉找来以前的同事,周达明向他说明来意,并介绍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这位进步教师非常激动,立即把自己知道的敌情作了详细介绍,还画了一张草图交给周达明。
拿到草图后,周达明决定到实地亲自侦察。于是,在这位进步教师的指引下,周达明把车站一带的敌情仔细察看一番。确定万无一失后,他留下李关玉监视敌人,自己赶回“江抗”总部汇报情况。
听了周达明的汇报后,“江抗”总部制定严密作战计划。6月24日傍晚,战士们冒着大雨,踏着泥泞小路,从无锡梅村出发。
周密部署,夜战扬军威
“江抗”部队首先占领东桥镇,在此设立指挥所。随后兵分两路,三营攻击黄埭的伪军,牵制敌人;一营负责主攻,直取浒墅关。
当天深夜,一营抵达浒墅关。按照部署,一连、三连分向浒墅关火车站东西两翼策应战斗,同时戒备苏州、无锡援敌。二连连长吴立夏带领一排和团部侦察班借着夜色,包围了日军居住的木制营房,指导员则率二排战士潜入车站,把机枪架在大门口,争取全歼火车站内敌军。
夜深人静,大部分日军已经熟睡,他们想不到“江抗”的战士敢于深入敌后,直接打上门来。少数巡逻的日军也昏昏欲睡,毫无察觉。吴立夏见包围圈已成,便和战友们掏出手榴弹,投进日军营房。
在爆炸声中,浒墅关战斗正式打响。营房里的日军被炸得死伤惨重,没伤的也被吓破胆,乱喊乱叫着往屋外冲,却被架设在门口的机枪堵了回去。日军营房很快燃烧起来,火焰引爆营房里的汽油桶和弹药箱,引发更大规模爆炸。日军手足无措,进退失据,毫无还手之力。
激战半个多小时,二连圆满完成战斗任务,三连也在火车站西边炸掉了100多米的铁路。随后,参战部队撤到东桥镇,再安全回到梅村驻地。
在浒墅关火车站的战斗中,“江抗”战士毙伤日军警备队长等20余人,烧毁营房两座,炸毁铁轨100多米,使沪宁线中断3天。上海《申报》《新闻报》《大美晚报》等报纸纷纷报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京沪线游击队重创日军”“浒墅关为游击军攻破,将日本兵全行杀死”“游击军为江南抗日军”。浒墅关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打响了“江抗”的名号,振奋了“江抗”的军威,让东路地区人民真正意识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才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浒墅关战斗的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新四军军部的战略部署,同样离不开六团指战员及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他们身份不同、职级不同、任务不同,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以极大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克服艰难险阻,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每一项任务的成功才最终汇聚成整体目标的辉煌胜利。有了这些理想远大、尽职尽责的人,“江抗”队伍不断壮大,到1939年8月下旬,“江抗”的武器装备已大为改善,主力部队由东进时的千余人发展到了5000多人,成为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江抗”东进和夜袭浒墅关的故事,给人以力量和启示。当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奋斗,做好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就是在超越自己的平凡,在为更远大的目标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苏州革命博物馆 蔡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