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活动及成果 > 抗日救亡催人勇 开国兵工多壮志——记苏州共产党人罗坦
抗日救亡催人勇 开国兵工多壮志——记苏州共产党人罗坦 时间:2021-12-15 14:28 来源:苏州革命博物馆 访问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保卫战中,蒋公榖先生担任南京守军军医,他著有一本名为《陷京三月记》的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苏州红十字救护队计有男女队员二十人……队长蒋雄君尤富胆识,的确是可以担任重大责任的人……”这里所说的蒋雄,便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罗坦。

在贫苦艰难里寻找光明

罗坦原名蒋贵荣,曾用名蒋雄,祖籍苏州虎丘的旺巷乡,父母均出生在苏州。由于生活贫苦,罗坦的父母不得不到上海谋生,居住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的贫民窟里,父亲做工,母亲帮佣。1915年12月8日,罗坦出生在这个贫苦的家庭中。

罗坦童年悲惨。因积劳成疾和家庭贫困,母亲和父亲分别在他11岁和13岁的时候因病不得治而亡故。幼小的罗坦不得不自谋生路。他从童工做起,当过学徒、工人,白天做工,晚上在工人夜校里补习文化。他牢记那句老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因此,纵然资本家剥削手段毒辣,花样繁多,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罗坦注意到在工厂偏僻的窗台、矮墙上会有一些读物和传单。他由此初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于是,他开始向进步组织靠拢,参加了“上海各界救国会”“上海抗日青年团”等组织。1936年,中共上海地下党员黄诺墩成立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罗坦参加了这个组织发起的很多抗日救亡活动。经过考验,黄诺墩将党的文件交给罗坦学习,罗坦也开始承担起油印传单、传送文件等重要工作。

于战火危城中救护伤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淞沪会战打响。罗坦回到家乡苏州,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同黄诺墩保持着联系,并参加了苏州当地青年组织的流通图书馆和救亡歌咏训练班。

为了支援上海前线,苏州百姓捐钱捐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苏州红十字会成立了救护队,化名蒋雄的罗坦积极报名,并被推选为队长。救护队的主要工作是在苏州火车站抢救从前线运来的伤兵。二百多名由学生、职工担任的救护队员,没日没夜地用担架或背扛,冒着日军飞机的扫射轰炸,将伤兵送往苏州城里的医院,努力挽救每一名抗战勇士的生命。

一次,一列满载弹药的火车被敌机击中,烈焰瞬间吞噬了车厢。车里的弹药一旦被引爆,不但会摧毁火车站,还会波及附近的居民。危急关头,罗坦跳上火车头,利用自己学过的机械知识将火车开出车站很远,又冒着危险脱开了着火的车厢,再把十多节装满弹药的车厢安全运走。他的英勇行为,不但为前线保住了一批弹药,而且拯救了周边无数军民的生命。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苏州,百姓们称颂“蒋雄君救了半个吴县”。吴县、上海等地的报纸也报道了他的事迹。

同年10月,苏州沦陷。罗坦和20余名救护队员决定再到南京参加救护工作。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11月30日抵达南京。又经过几天的寻找,苏州红十字救护队联系上了南京的红十字会组织。正当他们准备投入工作时,蒋介石政府在12月9日发布了弃守南京的命令。罗坦等人只能再度撤离。临行前,罗坦看到南京城内伤兵、难民缺医少药、无家可归的惨状,决定尽自己所能带更多的人出城。

12月12日,在炮声中,他们来到长江边。救护队员沿江找船,从几艘坏船中找出一艘勉强能用的渡船。罗坦再次发挥了自己的机械技能,紧急抢修好引擎,并和一名叫王天楠的队员分管引擎和轮舵,带着苏州红十字救护队和400多名伤兵、难民,横渡长江。对岸的国民党驻军不明就里,对这艘船胡乱开枪,一名队员腿部被击伤,罗坦头部也被击中,幸得钢盔的保护才幸免于难。混乱中,罗坦组织全船人齐声喊:“我们是红十字会的!我们是伤兵!”射来的子弹才少了一些。黄昏时分,渡船终于驶到对岸,400多条生命得救了!

第二天,即1937年12月13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爆发。

做军工战线的排头尖兵

离开南京后,罗坦辗转多地,1938年来到湖南长沙。经过与徐特立谈话,罗坦被批准前往延安学习。同年6月6日,罗坦到达他早已魂牵梦萦的延安;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为了庆祝自己的新生和表达投身革命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从蒋雄改为罗坦。

1938年6月,罗坦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经过三年的学习,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1941年9月,党组织考虑到罗坦具有一定的机械知识,将他分配到中央军工局第一兵工厂任总务科长。自此,罗坦在党的军工战线扎下了根,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罗坦和军工战线的同志们一起,克服原料短缺、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为人民军队输送了无数的枪支弹药。当时的生产条件非常落后,生产保护措施有限,军工战士们常常以健康为代价,为前线将士生产武器、弹药。罗坦的肺病便是生产炸药时落下的病根,工作劳累了就常常吐血。

新中国成立后,罗坦继续深耕军工战线。1953年,他参加了苏联政府援建的156项军工项目的选址审定和建设组织工作;1970年起,他参与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配套设备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他还先后参与我国第一艘091型核潜艇、第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和第一代“远望号”测量船的项目组织和建造工作。

1986年8月31日,71岁的罗坦在北京病逝,走完了他从产业工人、救护队长到共产主义战士、国防建设功臣的不平凡一生。《人民日报》刊载了他逝世的消息。

1937年12月12日,罗坦渡江后一定回头望了一眼战火中的南京城,这是南京大屠杀前的最后一个黄昏。不再让南京大屠杀的惨剧重演,正是他埋头军工战线、苦干几十年的精神动力。做救护队长,救数百人;当军工尖兵,护一国人。

(作者:苏州革命博物馆 蔡洵颖)

本文刊载于《苏州日报》2021年12月13日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