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该拥有怎样的担当与力量,才值得用一个日子来铭记?
1919年的5月4日,似惊雷乍响,令人瞩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当日,它即告诉中华四万万同胞,一个伟大的时代,已崭露头角。
曾经万里重洋上传出“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呐喊,是慷慨的誓言。直至1919年,一群满腔激愤的年轻人于民族危难之际站了出来,誓言才有了回响。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听那声声愤慨,刺破雾霭,响彻云霄。这是中国之学生、中国之青年、中国之读书人!1919年5月4日长街之景,何能不谓举世“盛”况?青年朝气之盛,无畏流血、不惧牺牲;青年思想之盛,兼具爱国、进步、民主与科学;青年人格之盛,为时代担当,砥砺前行,俱在于此。
青年人该拥有怎样的觉悟和信仰,才能让人一次又一次刻下他们的名字?
青年向阳而立,身若青松,隆冬不凋,凛冽不弯。斗士苍茫,万家酣梦,其忧国忧民、奋勇当先、百折不挠的精神,自当此始。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叶天底,1898年生于浙江上虞,1928年2月8日于杭州就义。他的一生,短短三十载,后人无不惋惜太过短暂,但他又做了许多常人没做的事。他参与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世人感怀,无不为之敬佩。这三十个年岁,仔细说来,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三十年。这三十个年岁,书写的是山河动荡下万千青年的人生,记录的是社稷丘墟时神州苦难的历史!
人三十而立,立身立行,立功立名,磨砺少年峥嵘,实现远大抱负,当是青年人最为锦绣的年纪。但事实上,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的青年人,甚或是少年,如他一般,蓄势千钧,肩负国运,笃志前行,舍生忘死!翻开苏州历史的书卷,在那泛黄的纸张上,醒目的又何止叶先生一人的名字?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第一名苏州籍共产党员潘志春,同为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创始人的侯绍裘、张闻天,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二任书记许金元、第三任书记汪伯乐,苏州吴江女杰共产党员张应春……
民族危难之际,是他们,在负重前行,在呕心沥血地啼鸣,在持续不断地提醒着,坚持着,要唤醒麻木之国民、近代之中国;是他们,在流血牺牲,在撕心裂肺地呐喊,不断地奔赴不同的战场,而无怨无悔,只为了他们的后辈,我们,重见光明!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也有人心向光明。既如此,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又岂能辜负如此风华正茂的新时代?
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这是1923年,侯绍裘先生的回答,也是他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坚定不移,虽死不悔。
那么,我们的回答呢?我们未必能体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气,但我们一定能读懂“青年才俊,慷慨赴身,生为之奋斗,死亦为之奋斗”的勇气。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做的就是有觉悟、有信仰、有担当、有力量的新青年,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时代,“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作者:苏州革命博物馆 沈莹)
本文发表于《苏州日报》2022年5月4日A02版